不少胆囊结石患者误以为“胆结石只长在胆囊”,多选择胆囊切除手术,以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但医生提醒,盲目切除胆囊,不仅有诸多后遗症,而且会使“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上升一倍”。

01没有胆囊,结石跑到肝里

  3年前曾接受过胆囊切除手术的王先生,最近刚刚完成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前段时间他经常出现上腹疼痛、胃胀,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

  “胆囊就像是河流中的湖泊,能起到调节、缓冲水流的作用。”湖南中医院肝胆外科教授说,在胆囊切除以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胆囊的缓冲作用,压力增大,从而发生漩涡或湍流,这是形成胆管结石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报告指出,切除胆囊后,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上升一倍。医院收诊此类患者中,多数与胆囊切除有关系。”

  “胆囊切除避免了胆囊结石的复发,却增加了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几率。”肝胆外科专家指出,这种做法忽略了胆囊功能的重要性,可能犯下“丢了西瓜捡芝麻”的错误。相比胆囊内的结石,胆总管结石更加危险,尤其是肝内胆管结石,治疗难度更大。

  

02盲目切除胆囊后患无穷

  45岁的林女士胆结石发作后,选择切除了胆囊。但后来,她却饱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一系列后遗症的困扰。

  肝胆外科专家说,除了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几率增加外,不少做了胆囊切除术的人都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还有一些患者术后消化能力大大减弱,特别是在进食较为油腻的食物时,会出现闷油、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胆囊切除后,消化不良的发生率为40%,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为20%—30%。

  “胆囊摘除后,肝脏分泌的胆汁就会24小时持续不断地直接流入肠道,”当与肠道内的细菌接触时,就会变为次级胆酸,对肠胃产生很大刺激。肝胆外科专家认为,“肠胃在不间断地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肠息肉、结肠恶性病变等病症。”

  传统观点认为,胆结石患者如果保留胆囊,就会留下可能再次生长结石的“温床”,因此能切就切。对于胆囊病症,外科医生一直沿用胆囊切除这一手术方式。近些年来,长沙开始引进“取石保胆”技术,但一直存在争议。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患者与越来越多的医生更倾向于采用取石保胆的手术方式治疗,“有功能的胆囊,就尽力保留。”

  上世纪末,随着内窥镜、腹腔镜、胆道镜的发明运用,保胆取石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并在国外受到广泛   肝胆外科专家说,胆囊是消化系统的一个器官,主要功能为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助消化。胆囊壁每24小时分泌约20毫升稠厚黏液,除保护胆囊的黏膜不受胆汁侵蚀外,还有润滑作用,有利于胆汁的排出。胆囊黏膜还具有分泌IGA抗体的功能,对胆道系统免疫防御有重要意义。现代研究发现,胆囊具有极为复杂和重要的功能,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消化和免疫器官。

 

03哪些患者可“保胆取石”

  那么,哪些胆囊结石患者可“保胆取石”呢?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取石保胆”。“当胆囊收缩功能损坏不超过40%-50%时还是能保胆的。”肝胆外科专家介绍,“保胆取石”手术并非对所有胆结石患者都有疗效。一般来说该手术适用于胆囊结石无合并化脓性胆囊炎、症状轻微的单纯胆囊结石、多发结石但B超检测胆囊壁厚度尚可等情况的患者,而对于胆囊萎缩、胆囊腔消失者,胆囊管梗阻、胆囊管内结石无法取出等患者,仍有可能需要切除胆囊才能治愈疾病。因此,患者一旦确诊患有胆囊疾病,医院的专业科室,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如果结石超过0.5厘米以上就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因为这类结石一般情况下是很少伴有胆囊炎症,也就是没有疼痛的症状,所以容易被人忽视。研究表明,当结石小于5毫米特别是3毫米左右时更容易将胆囊管堵死,引发胆囊炎症甚至化脓,导致胆囊功能丧失,此时的选择只能是进行胆囊切除术。因此,如果出现上腹疼痛、胃胀,伴有恶心、呕吐等胆结石典型症状时,医院排查胆结石,确诊的话就应考虑接受外科手术干预。

  肝胆外科专家提醒,无论是预防胆囊疾病,还是胆囊手术过后,首要任务是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尤其是胆结石患者更要忌口,控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少吃油炸食物和动物内脏等,切勿长期不吃早饭或暴饮暴食。此外,炎热的天气里,也要多注意补充水分,以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结石产生。









































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