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完,看到B超报告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不是会被吓一跳?
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是胆囊常见疾病之一。我国是胆囊息肉疾病的高发地区,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大约在5%-7%,有些地方的发病率较高,可以达到将近20%。
于是,很多人会问:这个病严重吗?会癌变吗?需要切除胆囊吗?其实,胆囊息肉没那么严重,但是掉以轻心的话也可能会癌变。
一、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胆囊息肉从医学上可以分两类。
(1)真性息肉:是指胆囊真的长了息肉。其中又分为良性的腺瘤和恶性的腺癌。良性的腺瘤有一定的几率会恶变成腺癌。
(2)假性息肉:由于肝脏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和结晶体,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或者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这部分占所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绝大部分。如胆固醇假性息肉、炎性假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二、表现症状
胆囊息肉的隐蔽性强,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任何症状,体检时才被发现。等到出现症状时,又多数与慢性胆囊炎相似。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表现。胆囊息肉中假性息肉,占全部胆囊息肉的65%以上。假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发生癌变的胆囊息肉主要是指真性息肉,尤其是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是公认的胆囊癌的癌前病变。总体上,胆囊息肉癌变的发生率约为1-10%之间。
三、这些人要小心
很多病都是由不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胆囊息肉也是一样。所以,有这些生活习惯的人,要小心了:
(1)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人;
(2)经常饮酒及进食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人;
(3)生活和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烦燥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少的人;
(4)经常熬夜及生活不规律的人。
四、治疗方式
诊断胆囊息肉最经济、有效、无创且容易开展的检查是常规超声。确诊了的胆囊息肉主要有两种治疗方式:
1、定期观察
一般来说,息肉直径在10mm以下,患者不必恐慌。对无症状胆囊内的小息肉,可以定期观察,每3个月~6个月做一次B超检查。如果发现变化,要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这类患者在饮食上,宜清淡、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禁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食物。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应尽量改正。另外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也可能有关系,应尽可能避免。
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是有指征的。这些人推荐手术:
1、对于经常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等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建议考虑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
2、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一般在息肉直径超过10mm、定期B超检查发现息肉持续增大、基底宽大的腺瘤样息肉等情况下,为防止息肉进展或恶变,也要考虑手术。
3、如果是多发的小息肉病变,但是伴有胆囊结石、经常腹痛的症状、年龄偏大(超过50岁),这种情况下从改善生活质量及防癌的角度出发,也推荐手术。
4、因胆囊息肉而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盲目切除功能正常的胆囊,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表现。不过,对于胆囊息肉已达到手术治疗标准,此时也应权衡利弊,该手术时就果断选择手术。
切除病变的胆囊一般对人体功能无明显影响。因为胆囊切除后胆汁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同时机体全身和胆道系统局部也可以通过代偿,去适应没有胆囊的环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