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胆囊究竟在哪儿,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正常胆囊长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别看胆囊个头虽小,它的“学问”可多着呢!

胆囊具体有哪些功能?

1、储存和排放胆汁功能。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由毛细胆管、小胆管、左右肝管、总肝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进行存储。这时候的胆汁没有被浓缩,还是金黄色的,肝脏每日分泌-ml胆汁,大部分经胆囊浓缩后储存在胆囊内。胆囊在进餐时就排放胆汁,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就多排,吃素食时就少排。

2、吸收和浓缩胆汁功能。我们见过的胆汁并不是什么金黄色,而是棕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没错,是因为胆汁在胆囊里的浓缩,因为胆囊并不仅是舒张状态,胆囊会收缩的,像呼吸一样。而且,胆囊黏膜会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样,胆汁就被浓缩,稀薄的胆汁在胆囊浓缩30倍后储存,当进食时,排入肠道参与消化。

3、分泌功能。胆囊具有分泌粘液蛋白和消化酶的作用。胆囊粘膜每小时分泌约20ml粘液性物质,主要是粘蛋白,可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免受胆汁的溶解,并使胆汁容易通过胆囊管。

4、免疫功能。据科学实验,胆囊分泌的粘液蛋白即是免疫球蛋白(IgA),而且胆囊内IgA的浓度远远高于血液,具有保护肠道粘膜不受(次级胆酸等)侵犯的作用。胆囊粘膜具有分泌IgA抗体的功能,胆囊成为肠道Ig的主要供给来源,因而是具有保护性抗体的主要器官,这对于胆道系统的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5、维持胆汁酸肝胆肠循环的功能。胆囊参与维持胆汁酸肝胆肠循环。肝脏合成、分泌胆汁酸,消化间期储存于胆囊,餐后胆囊收缩排入小肠。95%胆汁酸于末端回肠摄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完成胆汁酸的肝胆肠循环。人体胆汁酸每天循环6-10次。回肠末端少量未吸收的胆汁酸从粪便排出,该部分由肝脏合成弥补,以保持胆汁酸池的稳定。胆汁酸的肝胆肠循环还具有将肠道信号传入肝脏、调节胆汁酸合成的作用。正常胆囊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对胆汁酸循环起一定作用。

6、维护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医学上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肠液反流和胃液反流的报道很多。Walsh等在对照研究中也证实了胆囊切除术后所有标记物均向胃食管反流,且伴有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明显下降;ChenMF等也指出DGR的原因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此时反流入胃的机会增多,产生DGR。导致了胆汁反流性胃炎或食管炎,带来了很多痛苦。而胆囊在进食时排胆汁,不进食时就不排胆汁,空腹时十二指肠降部长时间无胆汁存在,即使幽门短时开闭异常,也无胆汁反流,当然就不会发生反流性胃炎了。所以胆囊具有维护胃肠道正常的功能。

7、调节胆道流体压力的功能。胆囊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作用,当肝内每天制造-ml的胆汁时,24小时持续不断的排入肝外胆道,并维持一定的压力,此时胆囊调节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肝内外胆管压力增高时胆囊可以容纳和浓缩较多的胆汁,维持胆道内正常压力平衡。

8、调控Oddi氏括约肌的功能。人体Oddi氏括约肌段存在长约5-10mm的功能性高压带,呈节律性时相性收缩。胆囊切除后Oddi氏括约肌基础压较正常人明显降低,收缩持续时间也较正常人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结论:人体Oddi氏括约肌在禁食状态下节律性及时相性收缩,高压带起阀门作用,胆囊具有稳定此高压带的作用。

史建安,普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腔镜微创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理事、洛阳市普外科、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洛阳市医疗领军人物、百佳名医,连续10年被评为中信重工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从事外科临床工作30年,擅长普外、腔镜微创手术,尤其开展的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多镜联合治疗复杂胆总管结石处于我省领先水平。发表国家级论文十余篇,申报科研课题均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科技成果进步奖两项。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