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
似蚓蛔线虫,成虫长约20~30cm,似蚯蚓。体形向头尾两端逐渐变细,尾部钝圆锥形。虫体呈乳脂色或淡红色,两侧缘有明显的白色侧线。
图片源自网络
简: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人从外界直接感染。
大:产卵量大,24万个/(条·天)。
强:虫卵抵抗力强。
广:传播途径广泛。如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造成土壤等广泛污染;鸡、犬等的携带会扩大虫卵散播;个人不良卫生饮食习惯可增加人受感染的机率。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食糜为营养来源,雌虫产出受精卵或未受精卵,虫卵随粪便排至外界。
粪便中的受精卵在潮湿、氧气充足和温度适宜的外界环境中,约经两周,卵细胞在卵内发育为类杆状幼虫。
再经一周,卵内幼虫第一次蜕皮,成为第二期幼虫,虫卵即具有感染性。
感染期虫卵被正常宿主吞食,进入小肠,小肠的环境具有促使卵中幼虫孵化的条件。感染期虫卵孵化出幼虫,幼虫会侵入肠壁小静脉,循门静脉系统到达肝,经右心到肺,穿过肺泡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幼虫也可侵入肠壁淋巴管,经胸导管入静脉而达肺部。在肺内,幼虫进行第二次及第三次蜕皮(约在感染后第10天),成为第四期幼虫。
幼虫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部,被吞咽入食管,经胃到小肠。在小肠,幼虫进行第四次蜕皮(约在感染后21~29天),转为童虫。
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幼虫在人体内的发育自人体感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60~75天。而蛔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是一年左右。
致病
幼虫致病
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因其在肺内停留并蜕皮,所以对肺部损害最为明显。
临床表现主要为肺部症状伴全身反应,患者出现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发绀,黏液痰或血痰,体温上升。
重症感染时,幼虫可以通过肺毛细血管、左心,进入体循环,侵入一些器官或组织,如淋巴结、甲状腺、胸腺、脾脏、脑、脊髓等处,引起相应的异位病变;也可到达肾脏,经尿排出;或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
成虫致病
蛔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成虫期,其主要危害是机械性损伤所致的各种并发症。
营养不良
蛔虫病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尤其是在营养差或感染重的儿童容易出现。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间歇性脐周腹痛,主要是肠黏膜损伤所致的消化和吸收障碍。
变态反应
蛔虫代谢产物、分泌物等对人体而言是变应原,可引起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
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蛔虫可进入与肠管相通的器官,如胆管。其侵入部位常在胆总管,较少在肝管,偶可见于胆囊。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或下腹部放射,伴恶心、呕吐等。
蛔虫性肠梗阻:大量蛔虫堵塞肠管或蛔虫寄生部肠段的蠕动障碍。表现为剧烈腹痛,伴有呕吐、腹胀、肠蠕动波、腹泻或便秘等。
蛔虫性肠穿孔和阑尾炎:蛔虫可致病变或正常的肠壁发生穿孔,蛔虫侵入阑尾可引起阑尾炎。蛔虫进入腹腔可引起弥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
防治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不吃生菜或未清洗的蔬菜、瓜果
消灭苍蝇、蟑螂
加强粪便管理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控制传染源
驱虫药:阿苯达唑、苯并咪唑
群体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期后的秋冬季节
对感染率高的人群,在流行区应每隔半年至一年驱虫一次
内容源自人卫慕课
《人体寄生虫学》
遵义医学院
人卫慕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