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互为表里,共为气血生化之源,是生命的根本。中医治疗脾胃病有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名家辈出,很多经典验方传承至今。医院脾胃病科秉承江南医学大家丁甘仁、黄文东等“孟河派”辨证论治特色,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近期《东方早报》记者专访了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林江,听他谈谈如何标本兼治脾胃病。

专家: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林江主任医师

转自:《东方早报》记者肖蓓

年10月15日《东方早报》报道

作为医院脾胃病科新一代掌门人,林江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包括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病、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方面颇有成效。

“中医要发展,对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经典和方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从现代医学中汲取养分,首先采用现代医学中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进行科学评价。然后再应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对验证有效的中医药研究成果进一步进行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和世界接轨。”——林江

厘清中医“脾胃”的概念

了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特色,林江认为首先要厘清中医“脾胃”的概念。

中医的“胃”,是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谷。食物经胃的受纳、混磨、下传小肠完成初步消化。中医的“脾”,是五藏之一,在解剖结构上包括了现代医学解剖学所说的脾脏和胰腺。在生理功能上“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其他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基础,如果脾胃受伤,则容易产生各种疾病。胃直接关系到五脏的强弱盛衰。所以,中医理论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林江说:“中医的脾胃病是以病症来划分的,凡脾胃运化功能异常的症状,都属于脾胃病范畴。包括了口气、呃逆、胃痛、痞满、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则主要指胃、肠等消化系统的疾病,与西医的消化内科的范畴基本一致。”

医院脾胃病科,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为特色,每年诊治患者近两千人次,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在结肠镜下可见由结肠远端向近端发展的连续性糜烂、浅溃疡,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此病难以治愈,且常易复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被公认为现代世界级难治病之一。

林江说:该疾病与居民饮食结构西化相关,饮食中高热量、高蛋白增多,纤维素减少,加上肠镜等检测手段的普及,都增加了这个疾病的检出率。目前为止,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发病机理与人体免疫失调相关,人体免疫系统对结肠产生攻击,导致结肠损伤、溃疡。心情抑郁、精神压力、劳累都是诱发因素。此病的并发症为反复消化道出血,会导致贫血、消瘦、便秘、肠梗阻,甚至肠穿孔,患者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会反复发作,目前仍然无法根治,药物治疗还主要在于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这一环节上。主要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抗炎药物、类固醇类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仍有20%~30%的患者无效,停药后一年复发率将近50%;并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或价格昂贵,影响了患者对长期用药的依从性。

医院脾胃病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已故上海名中医马贵同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不同分期、疾病不同程度和患者个人的体质,医院脾胃病科已经形成了包括中西医结合、中药内服、灌肠、肛塞,针灸、穴位敷贴等多种治疗方法的一整套治疗方案。尤其是马贵同教授研发的院内制剂清肠栓,对于溃疡性直肠炎疗效显著,而且价格低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求诊。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治疗机理和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林江说,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反复发作。这些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痢疾、泄泻、肠风、脏毒等病症的表现相类似,所以马贵同教授就从研究相关中医古籍文献着手,分析整理古代医家对这些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相关的中药方剂,然后再结合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形成了现代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疾病的根本是脾虚,长期的腹泻就是脾气虚的表现。脾气虚反复发作,会导致脾阳虚,出现怕冷、受凉腹泻等症。中医认为,久病及肾,肾气是生命之本,此病发展下去就是脾肾两虚。

标实,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为由实邪所引起的实证。实邪主要包括湿热、热毒和淤血。这主要表现在疾病的活动期,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意频频,排便不尽感)、口苦、舌红苔黄腻等。有些患者反复发作后,可以在肠道内看见新老病灶交杂并存,黏膜凹凸不平,伴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息肉样增生。

中医的精华在于“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此,在疾病的发作期,以驱邪为主兼扶正,通过清热解毒、化湿、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清热化湿药如马齿苋、生薏仁、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药物如白头翁、秦皮、红藤、败酱草、青黛;活血化淤药物如三七、白芨、丹参、赤芍等。辅助止血药,如地榆、槐花、荆芥穗、银花炭等。缓解期,以健脾补气为主,此时虚实夹杂,应少用清热活血药物。健脾补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尤其是黄芪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因此,治疗时应根据疾病所累及的范围来选择用药的剂型。疾病在直肠部位时,口服药物的效果不佳,应采用栓剂“清肠栓”来局部用药。疾病蔓延到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的患者,可以口服健脾清肠方加上局部灌肠治疗。

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医院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发现中药能够抑制炎症因子、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免疫、提高肠黏膜屏障等多方面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并能够帮助部分激素依赖的患者解脱对激素的依赖。

何为肠易激综合征

困扰都市人群的另一种肠道疾病,就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交替型和未确定型4种类型。此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大概为5.67%,其中腹泻型约占65%。

林江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便前腹痛,腹泻,泻后腹痛缓解。仔细询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病史,可以发现这一类患者经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一类患者在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就比较容易发生腹泻。同样外出就餐,大家吃同样一桌菜,别人平安无事,而自己就容易出现腹泻。有些患者平时解大便初看还比较成形,但是水一冲即松散不成形,这就是中医所称的“大便不实”。还有些患者表现为大便黏附在马桶壁上难以冲掉,这在中医里称之为“大便黏滞”。平素易腹泻或者大便不实,中医认为这都是脾气虚失于健运的表现;而大便黏滞,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虚湿蕴。

第二,这类患者对食物或者周围环境的温度比较敏感。某些患者一吃性味寒凉的食物就会发生腹泻,还有些患者或因气温骤降或因周围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例如酷暑天从室外进入空调房间)就会发生腹泻。对于这种因寒而发生的腹泻,中医认为这是属于脾阳虚或者脾肾阳虚。

第三,这类患者的发病往往与情志因素有关,或因紧张焦虑,或因工作压力而导致心情抑郁不畅。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多与肝相关,无论是肝气抑郁或者肝木之气亢盛,均可导致肝木之气克犯脾土,导致脾失健运。因此中医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根本病机是脾(阳)气虚,肝脾不和。

迄今为止,对此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以致至今在治疗学方面无突破性进展。西医学治疗IBS主要采用胃肠解痉药、止泻药、抗抑郁药、肠道菌群调节药等。另外尚有心理和行为疗法,然而临床效果均不理想。

林江说,中医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与中医中的“痛泻”十分相似。明朝《景岳全书》中的“痛泻要方”是治疗“痛泻”的专方,其组方仅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味药,但药简效专。鉴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已故的上海市名中医谢建群教授在痛泻药方的基础上加用疏肝理气的要药柴胡,组成了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验方“疏肝饮”,具有疏肝健脾止泻的功效。

医院脾胃病科对“疏肝饮”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研究发现“疏肝饮”的临床有效率为83.3%,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研究提示“脑-肠轴”功能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脑受心理精神压力刺激之后,会通过神经系统,使胃肠道分泌胃肠激素或神经递质,导致肠道出现腹痛、腹泻等功能障碍。医院研究发现疏肝饮能够降低一些胃肠激素或神经递质的过高表达,例如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肽、P物质等。相关研究曾获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