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珍说健康
国内外看病的差别
提起在欧美发达国家看病,大家的印象大多是这样的:完善的预约制度,全覆盖的保险,医院环境幽雅如五星级酒店大堂,医生一天只看20个病人。
然而,这就跟你在自家浴室里的感觉是一样的:拍张照你就是个小仙女,唱歌有环绕立体声,洗澡瞬间才思泉涌脑补各种剧情。等走出浴室的门,你还是你,还是那个唱歌跑调、不带美颜的自拍照自己都不敢看、写几个字好像便秘的平凡的你。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就是这样的。这不,前不久,正在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做访问医院手外科的陈焱医生,就在美国遭遇了一次堪比西天取经的看病经历。
近日,他突然腹痛,怀疑可能是阑尾炎或者胆囊炎。按照在国内的习惯,这时候他应该去看急诊。但是在美国,医院急诊部认为你不是他们认定的急重症的话,大部分费用自付,且费用昂贵。在这里,忍不住替国内的急诊科医生哭一会儿,因为他们碰到的每个病人都觉得自己的病都是最重的,压根无视急诊的分诊规则。而且经常碰到的所谓急诊病人,往往是普通病人“走捷径”走过来的。
不敢去看急诊,他只能预约专科医生。但是,比起国内关于起早贪黑排队挂号才能看得到专家的吐槽,他发现在美国吐的槽更大了:预约上一个专家,需要等上两三个月,最快也要一个月。而让他等一个月,如果是阑尾炎的话,早就穿孔挂掉了。
于是,他只得预约了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开出CT、核磁共振检查,但需要去分散在各地的专门的大型仪器检查中心预约,医院的设备大多是给那些急重症病人与住院病人使用的。更要命的是,这些大型仪器检查中心居然都在“曲径通幽处”的某个犄角旮旯,似乎存心不让患者找到。
在国内做检查,门诊病人往往都觉得应该自己优先,如果碰到急重症住院病人加塞,那简直是不能忍;预约检查的时间,如果超过十天半个月的,就已经让很多人急得到处托关系不走寻常路了。我就碰到一个真实的例子:市区医院预约B超,结果被告知要等候半个月,于是医院,一问,居然还要等两天,该患者忍不住就投诉了:为什么做个检查要等这么久?
终于,历经各种磨难后,他得到了一个明确诊断:肠脂肪扭转坏死,医生开出的处方就是两个字:休息。医院,有太多的人不满自己排了这么久的队,专家却只跟他说了几分钟。虽然专家费真的很便宜,不如你理一次发的钱。
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老百姓看病的真实差别,正如陈焱医生说的:“这边的医生一天可能只看20多个病人,而在国内医生一天看个病人是常态,外面等待的病人还会不停地要求加号,抱怨医生的速度太慢,等待的时间太长。”医院,你只需要承受一下人挤人和排队的烦恼,再面对医生那种充满疲倦与无奈的面如菜色的脸,就能享受到便宜的检查、便宜的药物、便捷的交通。再来对比国外动辄两三个月的专家预约、昂贵的药物、笑容可掬的医护人员、急诊并非能随到随看的看病体验,你觉得哪种更酸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