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疙瘩”胆囊息肉尤须警惕

至于胆囊息肉,记者采访的多名消化科医生表示,其病因尚未明确,但爱吃油腻、胆固醇较高食物者,饮食不节者相对容易出现胆囊息肉

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切除是否会导致消化出现问题?姜主任表示,胆囊相当于一个仓库,像老虎狮子这样吃了一顿,下一顿要隔很久才吃食物的动物,胆囊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人类一天三顿,胆囊的功能已经较为弱化,临床上病人切除胆囊后,只要饮食得当,预后都相当不错

“一个办公室四个人查出来有胆囊息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日前,白领于小姐向健康周刊反映,在单位安排的年度体检中,她和部门里三名同事都查出有“胆囊息肉”于小姐感到很困惑——他们平日都乖乖地吃早饭、饮食胆囊息肉要切除胆囊吗也还算清淡,怎么会齐齐长出胆囊息肉来呢?

朱凌云教授说,胆汁由肝脏不断分泌出来,由胆囊进行贮存和浓缩,待人吃东西时,胆囊再将胆汁排出到肠道中参与消化过程经过一夜的贮存,已使胆囊涨满,如果不吃早饭,胆囊得不到刺激来排出胆汁,胆汁浓缩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结晶体并附着在胆囊壁上,容易引起胆固醇结晶性质的胆囊息肉若胆固醇结晶体脱离了胆囊壁又未能排出体外,其在胆囊中越滚越大,便是引发胆结石的起源点

朱凌云教授表示,若体检结果显示有“胆囊息肉”,没必要过于恐慌,但也应引起重视;建议到医生向专业医生求助,辨别出胆囊息肉究竟属于“肉疙瘩”性质抑或胆固醇结晶性质

朱凌云建议,应该坚持每天早晨按时吃早饭,让胆囊收缩一次关于胆囊息肉、把胆汁排出一部分,这样一来,胆囊中贮存的胆汁浓度便不会很高,引起胆固醇结晶性质的胆囊息肉的概率也就大大减小了不仅是早饭,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同样很重要

昨天,姜主任一个上午就在门诊接诊了9名胆囊癌患者其中一名患者在40年前就发现有胆囊结石,一直采用保守治疗的他最终还是发展成为胆囊癌,并伴有转移他说:“胆囊癌是一种主要靠预防,而不是主要靠治疗的疾病”姜主任表示,预防的主要方法是一旦发现胆囊出现问题,尽量切除,很多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病人因为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忽视治疗,有的有了症状也不愿意切除胆囊,其实保胆治疗的效果并不好

对真正的“肉疙瘩”性质的胆囊息肉,一定要提高警惕,1厘米以上的胆囊息肉有癌变的风险,而由摘除胆囊手术于胆囊生长的部位非常关键,若胆囊生癌将造成极大危害,对1厘米以上的胆囊息肉往往需要动手术;胆固醇结晶性质的胆囊息肉通常不会超过1厘米,其长到一定程度会通常从胆囊壁上脱落下来

胆囊息肉癌变比例1%,死亡率100%

应坚持饮食清淡、三餐规律

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朱凌云教授表示,“胆囊息肉”分两种:一种是标准的息肉,即在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疙瘩”,是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另一种在检查中也显示为“肉疙瘩”状,但其实是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而形成的大多数“胆囊息肉”属于第二种情况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方肝胆医院胆道一科主任姜小清接受采访时说,由于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的比例大约为1%,癌变的病程也比较胆囊手术后吃什么长,所以,临床上很多患者和医生对其并不重视但是,由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等发展而来的胆囊癌死亡率高达100%

郑青副主任医师强调,对于胆囊息肉患者来说,要控制高胆固醇的摄入量,饮食宜清淡些,油腻的东西应尽量少吃已经出现胆囊息肉的人,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病情适当控制鸡蛋 (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同时,减少熬夜、不规律饮食,放松情绪

仔细了解下来,于小姐和她的同事们有一个相似的生活习惯——他们往往在早晨五六点起床,趁神清气爽之时先工作一段时间,待手头工作告一段落,通常已是上午九十点,这时他们得以定定心心地吃上一顿早饭殊不知,和不吃早饭一样,早饭吃得太晚也会使胆汁排泄受阻,可能增加胆囊穿孔病历范本胆固醇结晶性质的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

“假设一个人前一天7点吃晚饭,第二天不吃早饭,到了十一二点吃午饭,相当于连续十六七个小时没有排泄胆汁,胆汁会非常浓缩”,朱凌云教授说,“很容易理解,如果早饭吃得太晚,与7点钟吃早饭的人相比,10点钟吃早饭的话,等于把浓缩的胆汁在胆囊里多贮存了3个小时,就会更加浓缩 ”

早饭吃得太晚同样危害健康

□晚报记者 朱蒙雪 肖波 报道

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郑青副主任医师也建议,对1厘米以上的胆囊息肉要及时请专业医生进行处理;1厘米以下的胆囊息肉,应到注意随访、定期复查,若发现其进行性不断长大,则应提高随访的频率


北京什么白癜风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