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结石的发病原因
胆囊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可以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每日分泌量在—毫升左右,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脂肪物质。胆汁在进入胆囊后浓缩成消化能力颇高的高浓度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在我们进食3—5分钟后,胆囊就会收缩,进而将浓缩的胆汁经胆道排到十二指肠,以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石症是胆囊、胆管内晶体的集中沉淀,如结石位于胆囊,叫做胆囊石病。如结石位于胆总管,叫做胆总管石病。4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大多数病人无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解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少数病人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对怀疑有胆囊结石的病人,一般选用B超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农村胆囊结石发病率达8.9%,城市超过11%,全国1.3亿人胆囊有结石。胆结石的发病原因有几点,
1、脂肪摄取太多
脂肪会减少肠道中可结合的钙,因而引起对草酸盐的吸收增多,如果一旦出现排泄功能故障,如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结石很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2、蛋白质过量
过量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在宁夏、内蒙、新疆等肉食地区发病率最高,生活水平提高了,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有些年轻人,应酬比较多,也不注意保健,长期进食高脂肪餐,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增加,诱发胆固醇结石。饮食结构趋向高蛋白、高脂肪,胆结石发病率正不断提高。
3、不吃早餐
“为什么提倡吃早餐?吃完早餐之后,早餐的成份刺激肠黏膜,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这时候胆囊收缩,胆汁可以及时排入到肠道,帮助消化。如果胆汁不能及时排入到肠道,就要发生淤滞,或者胆汁浓度增加,也容易导致结石,这也是产生结石症的常见因素。
4、各类零食饭后久坐
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三、胆囊切除后对人体的影响
胆囊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是消化系统重要的一环。切除胆囊会对人体造成重创,引起长期的消化不良和腹胀腹泻,很多人切除胆囊后气色不好、体质差就是因长期的消化不良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对人体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良影响:
1)、造成胆道损伤胆囊切除后,胆囊作为胆道重要一环被破坏,损伤在所难免;
2)、消化不良,胆囊至少具有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以适应人体进食时对胆汁的集中需求,如果胆囊一经切除,肝胆汁由肝内排出后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只能持续不断地排入肠道;这样,当人进食时胆汁量不足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一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造成身体遭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痛苦。
3)、胆囊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切除后会引发其他身体机能问题。
4)、引发碱性反流性胃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胆汁可在12指肠内淤积而逆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胃腺体萎缩及溃疡形成;对胆囊切除6个月后的患者进行胃液检查,胆汁酸含量明显增加,增加2-24倍,胃酸分泌明显下降,胃壁细胞受损,胃镜下呈弥漫性炎性改变。
5)、胆囊切除术后总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结石,却很可能因此“招来”总胆管结石,这是因为:胆囊切除前,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较高;而胆囊切除后,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从而引发胆总管结石。而治疗胆总管结石需要切开胆管,是个大手术,治疗难度非常高。
6)、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流入肠腔的初级胆汁酸在协助脂类物质消化吸收的同时,在小肠下段及大肠受肠道细菌作用,一部分被水解、转变为次级胆汁酸。它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7)、胆囊切除以后,少则3年长则10年,消化系统会出现更严重的病变,例如肝硬化、胰腺炎、糖尿病、直肠癌等都是切除胆囊的后遗症。以上所述切除胆囊所造成的这些后果,医生事前不可能细讲,在手术同意书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来表示
谢绍军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