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来源于《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基础分册

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编写

以下内容均为小编逐字录入,若有错误之处,感谢指正,敬请谅解

第二章超声诊断临床基础

尽管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已经使许多新技术的普及速度越来越快。如彩色多普勒成像已经完全普及,组织谐波成像、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弹性成像等新技术集成许多高端超声诊断仪器。但是,二维声像图诊断技术,依然是现代超声影像医学的主体。因此,超声诊断医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扫查方法,熟悉正常声像图及其所反映的人体组织信息,识别超声伪像及相关形成机制。既能通过规范而熟练的扫查技术获取理想的图像,又能结合宽泛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通过正确的诊断思维对图像做出正确解释。

第一节超声检查适应证

目前,超声诊断几乎覆盖了人体全身各个部位,只是有些部位和器官超声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适应证多,如唾液腺、甲状腺、心脏、肝脏、胆囊、乳腺、浅表淋巴结、外周血管等;而有些部位和器官的适应证较少,如骨骼、肺、胃肠道、成人颅脑等。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超声是最便捷而有效的辅助工具,如介入超声、术中超声等。因此,可以说超声束能传播的部位,几乎都是超声检查的范围,这些部位的病变都是超声检查的适应证。

一、常规超声

1.弥漫性疾病实质器官的急、慢性炎症、肿大、纤维化等。

2.局限性病变组织和器官的局限性炎症、囊肿、结石、异物、肿瘤、外伤等,空腔脏器穿孔。

3.体腔积液腹腔、胸腔、心包腔等。

4.产科早孕、胎儿发育评估或畸形诊断、胎盘或羊水异常等。

5.心脏疾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内膜炎、冠心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心脏肿瘤等。

6.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斑块、狭窄或闭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栓、创伤等。

二、介入性超声诊断或治疗

1.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或组织学活检。

2.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囊肿或脓肿抽液、置管引流等。

3.超声导向肿瘤消融治疗(化学、物理)、局部注药等。

4.穿刺造瘘、造影等。

三、手术中超声

1.定位或寻找小病灶。

2.引导切除,如颅脑、肝内深部小病灶的切除。

3.活体肝移植时供体肝的监视切除。

4.体表或经食管超声引导球囊扩张术、分流封堵或栓堵术、支架或滤器植入术等。

5.手术效果的即刻评估,如血管吻合后是否通畅、植入物位置是否正确,功能是否有效等。

四、器官功能评价

1.心脏功能评价(包括负荷试验)

2.胆囊收缩功能评价。

3.胃肠蠕动功能的观察。

4.肌肉的收缩功能。

5.阴茎勃起功能。

五、血流灌注评估

利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器官的血流灌注。

六、实质性器官或组织病变的硬度评估

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获取器官或病变的相对硬度信息,以增加诊断信息。

第二节扫查方法

一、常规超声扫查

经体表扫查时获取人体切面声像图的常规检查方法。正确而熟练的扫查方法,不仅有利于显示组织病变的解剖部位及毗邻关系,而且能充分凸显组织及其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减少伪像,使声像图所反映的诊断信息丰富而清晰,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一)超声仪器准备

1.探头选择根据检查的部位、器官等度(伟伟注:多了一个“度”?),选择探头及使用频率,通常成人心脏和腹部脏器检查使用3.0~5.0MHz探头,浅表器官7.5~10MHz探头,婴幼儿心脏及腹部检查用5.0~10.0MHz频率。颅脑及肥胖者可选用2.0~2.5MHz。

2.仪器的优化基础条件由总增益、近场抑制、远场补偿或时间深度增益控制(TGC)、动态范围、聚焦区调节。以图像清晰、结构显示清楚为原则。

3.扫查范围和深度需跟据探测部位的深度选择,原则是使声像图包括尽可能多诊断信息的同时,图像足够大。

4.多普勒功能的设置(见第一章第六节)

5.某些特殊功能的使用和优化随着超声仪器功能的完善和新技术的研发,不同制造商的超声仪器不同程度都采用了超声医学的最新技术,但是其商业称谓或设置和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如声束偏转技术,就有多种名称。在使用这些技术时,必须了解其对声像图的有利方面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声束偏转融合技术可以使病变的侧壁显示更清楚,图像感觉更细腻美观,但是不利于声影的显示,还可能使显示微钙化的能力明显下降。又如组织谐波成像,可以有效提高声像图信噪比,但是却影响近场和深部图像的分辨力。

(二)检查前患者准备

除下列几种情况外,通常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

1.消化系(胆道、胃肠道、胰腺等)检查需空腹,前一天晚餐后禁食,必要时检查前饮水~ml充盈胃腔,不仅便于显示胃粘膜及胃壁、十二指肠病变,而且将胃作为声窗可以清楚显示其后方的胰腺、肠系膜淋巴结、血管等。对胰腺的显示尤为有效。

2.泌尿系(输尿管和膀胱)、前列腺、早孕、妇科肿块及盆腔深部病变检查均应充盈膀胱。

3.经阴道检查通常需要排空膀胱。

(伟伟注:相关造影及其他特殊检查需遵医嘱)

(三)患者体位

患者的体位因检查脏器及部位的不同而定。以能够清楚显示目标器官的组织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为宜。在需要时,采用多种体位,以利于从不同方位和切面观察病变的声像图表现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常用体位有:

1.仰卧位是常用的体位,是超声检查的最常用基本体位。较大多数头颈部、腹部器官及肢体血管等检查都可在这一体位完成。

2.侧卧位除了更方便对某些器官扫查外,还可以达到使目标器官轻微移动或避开肠管、肺气等干扰,增加扫查窗口。左侧卧位常用于检查心脏、肝右后叶、胆总管、右肾、右肾上腺;右侧卧位常用于检查脾、左肾及左肾上腺;饮水后检查胰头部也非常有效。

3.俯卧位常用于检查双侧肾脏。

4.坐位或半坐位常用于空腹饮水后检查胃、胰腺和胸腔积液。

5.站立位常用于检查内脏下垂、疝、下肢静脉功能等。

6.胸膝卧位在卧位显示胆总管困难时,采用此体位可能有效,如可疑有胆总管下段结石或肿瘤。

(四)扫查途径

1.直接扫查经体表检查多采用探头直接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接触,

2.间接扫查当病变过于表浅时,在探头与被检查器官的表面皮肤间放置厚度约2~3cm的水囊,使病变处于探头的聚焦区,以提高病变区的分辨力。现在高频探头的近场分辨力显著提高,已经很少使用。

3.经体腔扫查包括经食管、阴道、直肠、内镜超声等。由于避开了气体干扰,使用特殊的高频探头贴近目标扫查,所以显著提高了分辨力。

4.血管内超声使用末端装有超声晶片的导管对血管壁进行扫查,获取血管壁和血流动力学的精确信息,被视为评价血管的金标准。

5.术中超声手术中用特殊探头在器官表面扫查,寻找或定位病变、引导或监视手术过程,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损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五)扫查部位

通常超声探头应放置在距被检查脏器或病变解剖部位最近处的体表。但是,往往需要在多个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扫查。遵循的原则是:

1.便于获得脏器或病变的空间解剖结构和内部回声特征。

2.选择的部位能够避开骨骼与气体的影响。如心脏前方有肋骨、胸骨,外侧及外上有肺覆盖。所以采用肋间、心尖、剑下、胸骨上不同部位作为声窗扫查。肝、脾、肾脏前后外侧受肋骨,顶部被肺气覆盖,所以除肋间检查外,还需在肋缘下检查。

3.干扰和伪像最少尽量选择能够使探头声束与被检查目标界面垂直的部位扫查,以增加回声强度,减少伪像。

(六)扫查方法

超声诊断中操作方法和技巧十分重要,目的是根据人体解剖特点,避开各种影响超声传播的因素(如骨骼、气体等),将欲扫查目标及其与其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显示清楚,并根据扫查部位和探头的方位、声束指向判断目标的空间解剖位置和回声特征,提供可供诊断分析的信息。训练有素的扫查技巧可言准确而快捷地显示所需观察的结构。

1.困定部位扫查不同器官的解剖部位及周围组织限定了对其超声扫查的声窗。在某一部位及某一声束扫描方位可以显示某一结构,如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声束沿心脏长轴扫描,显示左室长轴切面;探头在右侧第七肋间腋前线向内侧倾斜,是显示胆囊及肝门部结构的较理想部位;经颞部扫查,能够较清晰地显示大脑中动脉的彩色血流信号。

2.顺序滑行扫查在无骨骼或气体遮挡的部位,如颈部、四肢、乳腺等检查时,探头可在皮肤上纵、横或倾斜方向缓慢滑行,获取组织的连续性系列结构,迅速建立器官的空间解剖位置和回声特征。

3.扇形扫查探头保持不移动,侧向摆动探头,获取序列切面,形成空间解剖概念。此法为最常用的扫查方法之一。

4.旋转扫查以病变区为中心旋转探头获取不同切面的声像图,以确定病变的解剖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5.追踪扫查常用于长管状结构或常条状病变的扫查,用探头逐渐加压的方法驱散气体以显示后方结构。如经腹部检查肝外胆管、胰腺、肾脏等经常应用加压扫查。此外,也常用加压法评估实性肿物的可压缩性和囊性物的张力。

二、扫查模式

(一)二维灰阶超声扫查

二维灰阶超声是最基础的扫查方法,显示病变后,必要时再进行其他模式的进一步检查,以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二)M型超声扫查

M型超声检查通常在二维切面图上选定检查部位,以取样线进行取样,显示该部位运动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三)多普勒超声检查

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声束与血流平行时散射信号最强,声束与血流夹角20°,误差较小。心内血流检测时,必须选择适当切面,使夹角20°。血管检查时应使夹角60°,回声信号明显减低时,需要调整入射角度,或使用线偏转(linarstring)功能。

1.频谱多普勒(包括PW和CW)在二维声像图上取样,原则同上。使用CDFI,将取样门置于彩色血流图明亮处(流速快)显示频谱,是显示最高血流速度的最常用方法。

2.彩色多普勒成像在二维声像图基础上,叠加显示彩色血流图。二、三尖瓣血流用心尖四腔切面,二尖瓣血流亦可用心尖左室长轴切面,主动脉瓣血流采用心尖五腔或心尖左室长轴切面,显示血流含正常、狭窄、反流血流。肺动脉瓣血流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显示。外周和内脏血管检查要尽可能减小声束与血管长轴的夹角,必要时加用多普勒线偏转功能。

3.能量多普勒受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的影响较小,显示小血管的敏感性更高。

4.组织多普勒多用于心脏检查,获取心肌或瓣环随心动周期的运动信息。

(四)谐波成像

1.自然组织谐波成像能更有效地抑制基波回声噪声,使二维图像更清晰。但是可能是近场和远场图像受影响。

2.超声造影(对比增强超声成像)。

(五)弹性成像

1.基于力-应变的弹性成像。

2.基于剪切波传播速度的弹性成像。

(六)三维超声成像

主要用于显示病变或器官的空间结构关系和形态。图像的细微分辨力将明显下降。

(七)其他技术

目前,各超声仪器制造商推出很多有效的新技术。如微血管结构成像、速度向量成像、应变/应变率成像、“萤火虫”技术、ET(血管壁弹性评价)等。这些新技术虽然能够增加新的(伟伟注:原教材多了一个“的”)诊断信息,但是必须了解其使用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

1.)本公医院超声科唯一官方







































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