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健
提个醒|留心这些不靠谱的体检!
生活圈|老咬舌头可能是疾病前兆!
随着生活质量、健康理念不断提升,定期体检成了人们一项重要的日常消费。其中,一些体检机构瞄中了其中的“商机”,不失时机地推出种种以高端为名、过度检查的奇葩“套餐”等等。
误检错检频发、把小问题夸大、套餐体检中不当检查“高频”等乱象,让人大跌眼镜。
案例:
胆囊切除后两次体检却显示“胆囊正常”
海南的韩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年7月,韩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但年12月、年9月先后两次在海口某民营体检中心体检时,检查报告均显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壁不厚,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对此,该体检中心回应称,这主要是因为体检系统有纰漏,磁条需要更新换代。对于这种解释,医院放射科医师表示,体检系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小,很有可能是检查医师操作失误。
案例:
套餐体检中不当检查“高频”
成都的郑女士在一家体检机构花费元进行了红外热CT断层扫描检查,检测时全身脱光站在冰凉的地上,双脚很冷,检测结果出来后,专家分析其为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当时非常怀疑检查的准确性。”郑女士说。
红外热CT断层扫描、基因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测等听起来十分“高端”的体检项目是一些体检机构的“明星产品”,这些项目往往也价格不菲。比如,CT检测,很多单位为员工购买的体检套餐都包含此项检测。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江滨说:“CT检测辐射较强,多用于有明显病症的受检者使用,健康人如每年体检都进行一次CT检查,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辐射伤害。”
如何选择体检套餐?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不过,体检套餐项目名目繁多,消费者对于一些专业的体检项目难以判断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面对体检行业乱象,我们该如何选择?
健康体检必须包含一定的基本项目,如身高及体重测量、内外科的常规查体、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腹部B超及胸片检查等。
对于普通消费者,建议每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对胸片、一般检查、腹部B超等要进行检查。如往年在某项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如甲状腺、乳腺发现结节等,一定要医院检查。
哪些是最不靠谱的体检项目?1前列腺彩超检查很多体检里有一项是腹部彩超,而四十岁以上的男性在体检中往往还会多加一项叫“前彩”——前列腺彩超,通过彩超来筛查是否患有前列腺癌。
这项检查,检查不出早期前列腺癌,而且连确诊的作用也没有。癌症的表现在彩超区探测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患者的结节到底是炎症还是增生的结节,从彩超或B超上是无法分出来的。
如果真想分出来到底是不是前列腺癌,核磁共振应该是首选的方法。这个费用比较高,一次检测的费用在一两千块钱。中老年男性需要筛查前列腺癌时,还可以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项目进行检查,也就是我们说的“PSA检查”。
2血钙检查在一般体检中心的套餐中,不管是老年人套餐,还是幼儿体检套餐,都会有一项检查叫血钙检查。血钙检查就是通过抽血来测微量元素,判断是不是缺钙,尤其是小孩。但事实上,这一项并不靠谱。
医生介绍,微量元素是不应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的,它的准确性没有从静脉血里面抽查那么高。查出来有问题以后,也不应根据这么一张化验检查单就判断他是不是真的缺锌、缺钙或者缺铁。微量元素里面的钙查的是整个钙,和人体真实缺钙的状态不完全一致。
3宫颈刮片筛查在很多体检机构的套餐里,针对三四十岁女性的检查都会有一项叫做宫颈刮片筛查。体检单位往往告诉被检者,这个项目是检测宫颈癌的。
不过,医生却说,宫颈刮片取样满意度平均只有60%,就是说4成的检查样本都不靠谱。
筛查宫颈癌最推荐的项目是——TCT。技术的升级使取样满意度提高到95%以上,那些可疑的癌细胞就难藏身。
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已婚,曾发现过宫颈异常,三年没检查过TCT,有生殖道症状的。
4肌酐/尿素氮检查一般在尿生化检查中,一些体检机构往往会推荐你加一项“肌酐/尿素氮检查”,告诉你这项检查是查“肾功”的。
医生介绍,即使少了一半的肾功能还能生存,肌酐/尿素氮可能还正常。真正肾脏损害往往是隐性、慢性的。早期损害不纠正,等到有症状或肌酐/尿素氮超标了,就回不去了!也就是说,即使“肌酐/尿素氮检查”检查出你有问题了,那也到晚期了!
正确查肾功能是否正常的检查应该是尿微量白蛋白,只要出现一点点的肾小球受损,就可能导致白蛋白“漏”到尿液里,精密检测到微量白蛋白,早期的肾脏伤害就藏不住啦。更好的是通过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减少尿液浓度带来的误差,所以称为早期肾功能筛查(ACR)。
5颈椎侧位片检查办公室久坐一族颈椎不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很多体检机构在体检套餐中都会加注一项颈椎侧位片检查,来帮你查查是否有颈椎病。
然而,查颈椎侧位片只能看是否有曲度的异常,偶尔可以发现椎间盘突出。但颈椎的错位不仅是前后位的,还有左右、旋转等各角度的,还需要考虑对脑供血、神经根压迫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颈椎片不仅作用不大,还不可避免地会辐射到人体最娇嫩又重要的器官——甲状腺!
正医院查颈椎MRI——核磁共振能三维重建颈椎和椎间盘图像,还完全没有辐射顾虑。如果配合颈椎生理检测,能全面检出颈椎早期关节错位和功能紊乱,并有助于直接指导康复。
6空腹血糖筛查糖尿病很多体检机构会提前告知你,体检前千万不要吃东西,因为抽血查血糖,检查你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根据权威研究调查,空腹血糖筛查漏诊近一半的糖尿病和超过七成的糖尿病前期,而至少一半人都存在血糖代谢紊乱(或糖尿病趋势),所以可以说空腹血糖查糖尿病是不靠谱的!
正确检查应该是查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三个月血糖平均水平,可大幅减少单纯空腹血糖导致的漏诊;更推荐早期糖尿病筛查,能早期发现血糖/胰岛素生理紊乱,而且不用抽血扎针,是最适合普查的糖尿病早期预警手段。
7身高体重查肥胖体检时最开始的几个项目一般都会有“身高、体重”的测量。很多人检查完,往往结果上会出现——肥胖、超重。
其实,靠身体体重判断你是否是肥胖并不是那么准确。有很多的“隐性胖子”不显胖却脂肪含量很高;还有那些超级健美的人群,体重爆表但身材完美,当然不是肥胖。
专家提醒,人体成分分析——看是不是肥胖的标准肯定是体脂率,而不是靠身高体重比。因此,也不能完全相信体检报告上的“肥胖、超重”。
8化验指标查不出胃癌实验室化验指标包括红血球压积、血红蛋白、大便潜血、胃液情况等多个项目,常常在体检中用来指示胃部的健康情况,但其实是查不出胃癌的。
实验室化验指标用于胃部疾病的初筛还可以,但如果用这些指标来筛查胃癌,则未免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它们在准确性上还达不到要求。
专家建议:胃镜最为标准、精确,是筛查并确诊胃癌的首选。但胃镜的费用相对高、痛苦更大,是侵入性的检查,故如果首次胃镜体检的结果是良性,之后每5年做一次即可;但如果体检结果发现胃部有异性增生(例如炎症)、萎缩、胃溃疡或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则除了治疗这些疾病外,体检的间隔时间最好为2~3年。
每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是掌握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
某项检查中发现了问题
一定要医院检查
选择正规品牌权威机构
体检项目因人而异
不是越贵越好
体检只是一个诊断手法
检测结果是当下健康状况的参考
如身体感觉异常要及时就医
体检后要做好健康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防病于未然
老咬舌头是想吃肉了?可能是疾病前兆!
“吃东西咬到舌头,是因为嘴巴馋了,吃点肉自然就会好。”有多少人被老人这样“安慰”过?这是因为在人体最强健的几处肌肉中,口腔内的嚼肌、颞肌和翼内肌名列前茅。这些肌肉可带动牙齿咬合,分别对门牙和后面的磨牙产生很大的力量。
当这些力量因为嘴巴一时“开小差”,没有顺利作用在要咀嚼的食物上时,你的舌头或舌侧肌肉就可能要承受这种不可描述的痛。
人为什么会咬到舌头?除了吃饭时偶尔注意力不集中,“咬舌头”这个看似无意识的动作,可能还隐藏了一些健康问题。
咀嚼习惯不好
如果牙齿和口腔都正常,却常咬到舌头,最好慢慢纠正咀嚼习惯,让舌头去适应口腔节奏。比如减慢咀嚼频率,吃饭时专心一点。
有口腔问题
如果口腔有牙龈炎、龋齿等,就会有偏侧咀嚼的习惯;口腔溃疡时,也会有意识避开疼痛区域。如果装了义齿,常出现咬舌头的情况,可能是咬合有问题,应请牙科医生检查。
中风前兆
如果老年人吃饭经常咬到舌头或者腮帮子,要格外小心中风。因为中风,也就是脑梗塞或脑出血,会损伤支配舌头或咀嚼肌运动的神经,使口腔和舌头不能灵活运动,就容易咬舌头。如果发现老人最近常咬舌头,还伴有头痛、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就要提高警惕、赶紧就医了。
神经有问题
如果经常无意识地咬舌头,而且几乎每次都咬同一个部分,可能是神经出了问题。比如睡觉时不自主地咬,早上起来发现舌头疼或某个位置有咬痕。最好找神经内科医生做检查,确认是否患有神经系统疾病。
咬到舌头这样“自救”偶尔咬一次舌头不要紧,但如果反复咬到同一个地方,产生的口腔溃疡难以痊愈。
为了避免疼痛难忍的口腔溃疡,需要做到这几点:
1
注意消毒和清洁,如有血泡最好别着急咬破,它自己会吸收消失。
2
在伤口上涂碘甘油,或用西瓜霜喷剂喷4~5天即可愈合。
3
吃饭时要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伤口。
4
吃完之后一定要立刻漱口。
来源:人民网、新华社
本期编辑:季永春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益宣传片
往期回顾▲牛奶、果汁、可乐……到底能不能用来服药?真相在这里!
▲流感活动水平逐渐上升,你的应对策略可能是错的!
▲最新用药“黑名单”出炉,看完赶紧翻翻自家药箱!
▲警惕!你吃的这些“减肥餐”有副作用!
指导单位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协办单位
江苏省健康教育协会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承办单位
江苏省预防医学会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出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节目视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