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9111103.html

大家好,今晚我们聊下:孝心和尽孝

孝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是儒家礼学构成的重要思想,甚至在很长一段岁月长河中,孝还是治国的根本。我从小就被正经传统的思想教育,为人子女应孝字当先,忤逆之举断不可为,诸如此类的影响也始终左右着自己的人生,所以在很多事情的行为轨迹上总能找到指导意识的根源。

我记得18岁那年爷爷生病去世,当时我在外念书且家里隐瞒,我没能服伺在床边尽到孝心,所以一直感有一种未尽至孝的遗憾。学校毕业那年外公中风住院,当时我还没开始工作,当仁不让的陪护起来,家里长辈们都对我的护理赞不绝口,我自然也很满足于这样的尽孝及尽孝后的反馈。

岁月蹉跎,12年那会母亲胆囊炎开刀住院,当时白天工作在马山,医院陪护,纵然疲于奔命的应对,母亲和女儿还是发出了基于爱的牢骚,埋怨我陪伴太少。顾此失彼的无奈,无法周全的两难,道不尽的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男子的酸楚。

今年年后,外婆生病住院,疫情期间都是我小阿姨一人陪护。后来外婆不肯治疗,坚决要回家,家人无奈顺了她意,目前住在我小阿姨家里,也是她连轴转着照顾外婆。而我,已经失去了陪护照顾的能力。甚至于,当我每次探望外婆看到她触目惊心的瘦骨嶙峋,我会产生从没有过的恐惧感;当我每次看到外婆被照顾得很好时,我会产生想逃离的羞愧感;当我每次看到外婆睁开眼睛看我并告诉我要记住她时,我会产生道德的沦丧感。

虽然面对家人的理解和开导时,我能演出淡然的释怀,但自己的内心始终充斥着疑问和深思。曾经对于“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说法充满了鄙夷和不屑,但现在我已然没有底气应对类似的直面。我开始明白内中的复杂并接受其相对的辩证,我开始理解这些痛苦却又极其无奈的感受或者是选择,也许仅仅只能代表部分中年人受到现实生活的摧残和压迫,他们可能因此失去部分甚至全部的尽孝的能力,但未必失去了全部甚至部分的孝心。

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同,家庭结构也发生很大的改变。70年代末的计划生育开始,80-95后这一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后续一个家庭的小夫妻可能需要同时面对两个?四个?甚至更多老人的时候,曾经坚如磐石的传统孝道,往后将举步维艰,也许只能靠着历史的惯性踉跄而行。“善事长辈”这一作为纯粹伦理规范意义的孝,或许并不应该影响和伤害一颗颗独立甚至孤独的灵魂。

有个历史故事,“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因为不孝被曹操杀掉的。据说,他有个抨击孝道的理论,说父子之间有什么恩情呢?从本质上说,儿子不过是父亲情欲发作的产物罢了。母子之间有什么恩情呢?母亲就像容器,孩子就像容器里的物品,物品从容器里出来,就跟容器没有关系了。孔融四岁知仁礼让,我是绝不信他不懂孝不尽孝的。老子也说“六亲不和有慈孝”,我想这也是尽孝为表的辩证思想。所以我认为有无孝心和能否尽孝,是不是可以适度区分评判?这样是否会更透彻和客观一些?各自立场的感受会不会因为彼此的更多理解而实现纯粹的爱的温暖?

我依然认为现在和以后继续弘扬孝道有着非常正面和积极的意义,当然现代的孝道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革。永远不变的应该是始终保持的尊敬和感恩之心,推陈出新的则是孝的发扬而非顺的绑架,于人于己皆应如此。

百善孝为先,评心不论迹,

论迹则寒门或无孝子。

感恩这个可以自由发声的时代,感谢大家的聆听,晚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