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胆囊位于右侧肋骨下肝脏的后面,靠近后背,主要功能是浓缩和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重要的消化器官。所谓息肉,就是胆囊壁内侧向胆囊内突起的病变。
大部分胆囊息肉者平时没有感觉,很多是在体检的时候B超查处胆囊息肉,有症状者主要症状一般是上腹部闷痛、胀痛、口苦、肋部疼痛等,严重情况下会造成黄疸、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胆囊息肉最大的危害是有可能癌变,转化为胆囊癌,因此一发现胆囊息肉,医生就会嘱咐你定期B超检查,观察息肉有没有增大,如果大到一定程度会建议切除胆囊!
西医对于胆囊息肉确实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等息肉长大到一定程度进行胆囊切除,而中医对于胆囊息肉有独到的辩证和调治方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对待胆囊息肉是如何处理的。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胆囊息肉属于“胁痛、胆胀、癥瘕、痞块”范畴,从病因上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了四种类型
第一种,肝胆气滞型
临床表现:口苦、有恶心感,有胸闷、嗳气、观察舌苔的话,舌苔薄白。右胁侧感觉隐痛或胀痛、时轻时重、胃脘胀满感觉消化不良、抑郁或易怒、
病因:本症由情志不调引起,肝失通达、气郁不舒,胆郁不通,肝胆气郁又犯脾胃、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脾胃升降失常。
第二种,肝胆湿热型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恶心、平时吃东西较少,观察舌苔会发现舌质红、苔黄而腻,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发作时右上腹或上腹部胀痛明显,按之疼痛加剧。
病因:本症由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肝郁气滞,胆汁不循肠道、胆汁外溢,湿热蕴结于脾胃,故脾胃失于运化、水湿不行,热伤津液,阴液亏耗。
第三种,血瘀内阻型
临床表现:面色晦暗,观察舌苔,舌苔薄黄、舌质紫暗有瘀斑,右肋部刺痛,疼痛位置固定,晚上加重。
病因: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肝气久滞、血行不畅、血瘀则脉络不通,血瘀日久而化热。
第四种,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因为和肾阴虚有关,所以会手足心发热、潮热心烦、盗汗、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观察舌苔,舌体红舌苔少,右肋部不痛或痛不明显。
病因:劳累、劳神过度或久怒易耗伤阴血,易成阴虚、肝肾精血不足,阴虚则阳亢、内热伤津。
根据不同类型胆囊息肉的成因,辨证施治,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肝胆气滞型: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健脾和胃、软坚散结。
常用金钱草、茵陈、郁金、黄芩、枳实、厚朴、木香、大黄、芒硝、槟榔、鸡内金等组方随证加减调治。
日常可用金钱草泡水饮用,可以清热化湿、利胆通腑,对胆结石也有好处
肝胆湿热型
治则:清热化湿、利胆通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常用金银花,野菊花,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前胡,茯苓,茵陈,黄连,龙胆草,甘草等组方随证加减调治。
日常可用金银花、菊花等泡水饮用,可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
血瘀内阻型
治则:活血去瘀、疏肝通络、软坚散结。
常用当归,赤芍,桃仁,五灵脂,白花蛇舌草,煅蛤壳,炙鳖甲,醋香附,莪术,金钱草,凌霄花组方随证加减调治。
日常可用当归泡水或煲汤食用,有助于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肝肾阴虚型
治则:养肝柔肝、滋阴益肾、利胆和胃。
常用枸杞、白芍、沙参、麦冬、泽兰、杜仲、生地、当归、茵陈、桃仁,、丝瓜络、怀牛膝组方随证加减调治。
日常可用枸杞、沙参、麦冬、生地泡水应用,可以滋阴、养血、柔肝
很多胆囊息肉的朋友都担心要切除胆囊,从中医的角度,确实不建议轻易切除胆囊,胆为六腑之一,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如不是万不得已,轻易不可切除!因此首选中医药治疗,能消泽消,能控制住则控制。
但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为了防止胆囊息肉癌变,如果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mm一般建议切除,但这个也是要因人而异,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的,医院的医生处方建议决定。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吧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扫码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