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胆囊息肉方面,根据临床诊疗分析,发病率年龄为23-55岁,男性多于女性,教师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对于目前大多医生切胆囊的惯常做法,有专家提出“刀下留胆”的异议,指出胆囊能保即保 漫画/陈婷
甚至有研究发现,实施胆囊摘除术后的患者,患直肠癌的可能性要高过正常人“有调查显示,胆囊摘除后的患者,由于缺乏胆囊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其远期结肠癌的发病率都会高于正常人”刘衍民表示
撰文:本报记者 王道斌
今年31岁的卓先生在单位例行体检中发现了13毫米的胆囊息肉虽然身体暂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在得知较大体积的息肉组织容易引发癌变后,他还是决定尽快手术治疗“但做了相应检查后,胆囊的收缩功能依然健全,去了市内几家大型三甲医院的胆囊壁毛糙是怎么回事肝胆外科,答复都是‘割了吧’”卓先生颇为费解,胆还是好胆,可为什么医生们给出的都是摘除结论呢?普通的外科胆囊摘除手术也就几千元钱,“难道我多出一些钱保住自己的胆囊,肝胆外科医生们都不愿意吗?”肝胆外科医生们的道理是:胆囊的主要功能就是储存消化液,没有这个储存功能后,并不会太过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一旦保住胆囊后,很难保证其不会有炎症、结石或息肉的复发
保胆后疾病复发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
惯例胆囊有小疾多摘去
该中心普外科副教授王平说,“随着有关技术的支持,通过微创技术保胆取石、取息肉的技术已经很成熟,类似卓先生这样的病患完全可以取出息肉而不摘胆囊”据该院对所有施行保胆手术患者的不完全统计,其保胆后的复发胆囊收缩率已经被控制在5%~7%的较低水平
不吃早餐易损伤胆囊
患了胆囊炎医生建议切掉胆;胆结石了,医生还是建议切掉胆;即便是发生了轻微的胆囊息肉,绝大多数肝胆外科医生还是建议切掉胆从19世纪末,德国医生实施了第一例胆囊摘除手术后,胆囊这一重要脏器就成了大多数肝胆外科医生眼中的“疾病温床”:不切,炎症、结石乃至息肉都会复发;切掉,在绝大多数医生看来是最直接稳妥的治疗方法,但这是否就真的没有回旋余地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多次呼吁,请“刀下留胆”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进行保胆手术,比如胆囊的收缩功能完全丧失此外,胆囊在急性炎症期;胆囊结石合并有胆管结石,或者为泥沙样结石;胆囊萎缩;胆囊腺肌症或胆囊壁有增厚,不能排除胆囊胆囊切除后应注意什么癌;胆囊有分隔,将胆囊分成相通的二个腔的如果是以上情况的病人,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在没有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实施急诊或择期胆囊切除
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医一院微创外科中心刘衍民教授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胆囊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器官通过近期的统计显示,实施胆囊摘除术后的患者,术后早期一般都会有消化不良、拉肚子的症状,而在施行摘除手术过程中,损伤了胆管形成胆道残疾人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同时不规律的饮食、经常熬夜或者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比如经常饮酒等易患胆囊息肉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工作的压力较大,经常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烦躁易怒,情绪抑郁,日常活动较少等习惯都容易引发息肉
根据研究发现,晚饭后胆囊息肉要紧吗睡觉过早,或晚上摄入高脂肪后不活动等导致的胃及十二指肠积食,是引起胆结石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胆囊结石的发病与个人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异议胆切除后有不良症状
针对在肝胆外科普遍存在的“一切了之”的观点,肝胆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就曾多次呼吁“刀下留胆”
通讯员 刘丹 戴丽娟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保胆
●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