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schka胆管又称作迷走胆管、副肝管,年由解剖学家Luschka首先描述而得名,是直接连接胆囊和肝内胆管的管道,其胆囊开口处常位于胆囊体中下部,肝内常汇人肝右叶后段(VI段),管径1~2mm,出现率为5%~30%。
由于LC术前没有常规行MRCP或ERCP检查,术前很难评估到可能存在的胆道解剖异常。术中较粗的迷走胆管容易被发现,可避免损伤;但纤细的迷走胆管可与纤维粘连带一并电切或电凝,且损伤后不易被发现,则可以引起胆漏的相关并发症。
笔者近期在LC术中发现一例Luschka胆管,复习文献资料,并将手术图片及处理经验与大家分享。
患者xxx,女,35岁,因“反复右上腹痛半年”入院,上腹部CT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术前诊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
术中探查:因反复胆囊炎发作,右上腹部广泛粘连,胆囊肿大,胆囊壁水肿。
手术结束前,发现胆囊床有胆汁渗漏。
发现一根直径约2mm管道结构,考虑为迷走胆管。
用“吸收夹”予以夹闭,观察数分钟后未见再有胆汁漏出,未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病人无不适,复查血常规、肝功能、B超均正常。
笔者总结经验:
1、分离胆囊床时如出现条索状物,不要吝啬多使用一枚“吸收夹”;2、分离胆囊时应尽量靠近胆囊,可避免胆管损伤,即使出现Luschka胆管损伤,也留有使用“吸收夹”的余地;3、胆囊床渗血时,电凝止血要精准,盲目大范围电凝止血会影响创面的观察,被烧焦的Luschka胆管可能暂时不会胆漏,而术后焦痂脱落出现迟发性漏胆;4、不能因为手术顺利、创面干净无渗血,就掉以轻心,手术结束前需再次观察胆囊床及胆囊三角情况。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