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正是一次又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才推动了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然而,并不是每次在这条探索的路上都收获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作者:木子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一
前几天,有一条新闻很是吸人眼球——“胎儿被取出子宫做手术后放回”,网上惊叹连连,直呼医术逆天。简单说来,这事的始末是这样的。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个叫玛格丽特-伯默的孕妇给自己腹中的宝宝取名为琳莉。孕16周时,琳莉被检查出患有骶尾部畸胎瘤。这东西生命力惊人,疯狂的和琳莉争抢有限的生长资源及生存空间,到孕23周时,它的个头已经超过了小琳莉。
按照常规,医生们建议玛格丽特结束妊娠。这时,医院的卡斯医生提出了一个疯狂的建议,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尝试直接给琳莉动手术。
选择前者,琳莉必死无疑,选择后者,说不准还有一线生机。最终,玛格丽特决定来一场大冒险。
医生们打开子宫,取出小琳莉,摘除了大部分的肿瘤,再把琳莉重新放回子宫,整个手术历时5个小时。12周后,小琳莉“第二次”出生,体重2.4千克,健康指数良好,并在8天后接受了第二次手术,将上次手术中剩余的肿瘤全部切除。
又一场医学奇迹诞生了,起立,撒花,鼓掌,发表感慨。在感慨之前,我准备先说两个小段子。
二
曾经,女人生孩子只能顺,顺不下来就死路一条。遇上难产,女人在床上拼命的嚎,产婆在肚子上使劲的压,一干老小在外面拜佛拜神求菩萨……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吧!
那么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谁想到了或者敢把主意打到女人的肚子上去,另辟蹊径呢?年,杰里迈亚·特劳特曼站了出来,他想到了这个方法,并勇敢的付诸于实践,可惜产妇只活了25天,婴儿活了9年。年,另一勇敢者让·鲁莱奥又站了出来,这一次,他成功了。再然后,剖宫产得以不断发展,越来越成熟,将无数原本必死无疑的难产产妇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某天,阎王爷心血来潮,到地府查看增员情况,大怒:为何最近产妇锐减?
黑白无常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喊冤:大王啊,不是小的们偷懒,是上面医生太厉害。他们研究出了个剖宫产,肚子上一划,孩子一取,再那么一缝,就把人给咱抢过去了。刚开始那段时间,手术倒也还经常失败,可做着做着,成功率就越来越高了,咱们的人也只能在边上干着急啊!
阎王爷长叹一声:罢了,罢了,留几个老员工守部门,剩下的都去拓展新业务吧。
三
曾经,胆囊里长了石头,怎么办?
切!
胆囊大骇,高呼:刀下留情,我可还肩负着储存胆汁、分泌粘液、帮助消化和吸收等诸多重任啊!
手术刀无奈的摇摇头:唉,兄弟,对不住啊,虽然你劳苦功高,也还正值壮年,但你若不除,没法对这些石头赶尽杀绝啊!你还是认了吧!
说完,手起刀落,咔嚓一声,胆囊还来不及继续申辩,就被迫跟着石头一起共赴黄泉了。
石头仰天长笑:我等虽未成大业,但好歹也拉了一员大将垫背,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值了!
这玉石俱焚的方法,曾是治疗胆囊结石上百年都未改变的“金标准”。
切、切、切,使劲的切啊,切啊……
一天,三个患者碰面。
一人满面愁容,长吁短叹:唉,以后我就是无胆英雄了,大鱼大肉怕是没啥口福了。
闻言,另一人泪眼盈盈:我的乳房都被切了,这下是货真价实的飞机场了,以后可咋办啊?
第三人嚎啕大哭:你们那都算啥,我还没生孩子呢,子宫就没了!
所幸,一个又一个敢吃螃蟹的牛人又出来了,他们说,保,保,保,但凡有一线生机,都使劲的保。他们不但尽量在解决疾病的同时保留功能尚在的器官,还想方设法的让手术伤口变得越来越小,以前动辄10多厘米的大刀口,变成了现在几个以毫米计的钥匙孔。
无数人从中受益,可谓功德无量。
四
无疑,正是这一次又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才推动了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医院的卡斯。然而,并不是每个卡斯在这条探索的路上都收获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医院泌尿科有个医生,叫张世林。有一天呢,医院来了一位父亲,带着他身患肾脏恶性肿瘤的女儿,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因为女儿病情危重,他多处求医,均被拒收。做为一名医者,也做为一名父亲,张医生动了恻隐之心。那一刻,他带着圣母光环向那位父亲伸出了援手。
那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风险重重的手术中,女孩身上15公分的肿瘤被完整的切了下来,眼看胜利在即,女孩却在缝合的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虽然经过鉴定,证实张医生没有任何过错,家属依然不依不饶,从此如影随形——你还我女儿,你把我也杀了吧!被疯狂纠缠一年后,年3月24日,张医生从8楼一跃而下,从此彻底解脱。
医院肝胆外科有个医生,叫周晓辉。有一天呢,来了个患有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老太太,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医院拒收。这周医生也圣母了一把,企图凭借自己多年经验放手一搏,结果术后出现了并发症。在接下来的9个月时间里,他遭到了家属无休无止的纠缠。年3月31日,周医生最终不堪重负,在家中上吊身亡。
而这两例,却不过是现如今我堂堂大中华辱医伤医大浪潮中微不足道的两滴小水珠。
五
好吧,回到开篇的新闻,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小女孩正好在我大中国,恰好你是她的主治医师,而且你还真就特别擅长幼儿骶尾部畸胎瘤,只是从来没试过把胎儿取出来做了手术再塞回去,国内也几乎没什么可借鉴的先例,此时,你做?还是不做?
做,有两种可能。
一是成功了,大家欢呼庆贺,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小琳莉有望获得生的机会。二是很不幸的失败了。此时,也有两种可能。有可能家属会悲痛却平静的告诉医生,我知道你们尽力了,我理解你们,希望下一个小琳莉能够成功;也可能家属会怒发冲冠,迅速召集大批人马,开启打、砸、抢、骂等所谓的“为琳莉讨公道”模式,甚至要求一命抵一命……大家猜猜,如果手术真的失败了,家属更可能是那种反应?
如果不做,按照常规,直接终止妊娠,一切完美收官。医生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患者,你看,一直以来,碰到这种情况,医学上都是这样做的,我是严格按照医疗常规处理,没有任何问题。患者也只能自认倒霉,祈祷下一个孩子可千万别再出现同样的问题,说不定还要对医生此次帮她及时终止了妊娠表示感谢。
分析完了,你说,到底是做呢?还是不做呢?做呢?还是不做呢……
阿拉伯学者阿卜·日·法拉兹有段名言——医生对病人说:“瞧,我们是三个人——我,你,还有病。所以,要是你站在我这边,我们两个就比较容易打败他;要是你转到他那边去呢,我独自一人就难对付你们两个了。”
好吧,面对危重疑难病症,我愿全力以赴,可你又是否能与我同舟共济?如果不能,那么,对不起,请原谅我的循规蹈矩,请原谅我不再具有勇于探索与尝试的勇气!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yxj-fck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小编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白癜风可以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