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部出现肉状组织,可分为良性和癌变息肉,希望患者要小心,需尽早切除。那么,胆囊息肉该怎么治疗呢?一起来看看吧!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一般是做B超时发现的胆囊内非结石性异常回声。只偶而感觉上腹部不适,一般也不引起注意。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是真正从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均属于良性肿瘤,但在一定条件下有恶变成癌的可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B超下胆囊息肉基底部宽,直径大于10mm,要警惕恶变可能。

  在临床上,一般可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胆固醇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二)增生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厘米。

  (三)炎症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四)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五)淋巴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厘米。

  胆囊息肉4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散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所以看到“胆囊息肉”的报告,您可以掌握这样几个原则:

  1、如果经常有右上腹部不适、钝痛,又没有反酸、哎气等胃病表现,说明胆囊息肉已引起症状,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2、如果没有任何不适感,并且息肉小于1cm,可以每隔半年复查一次B超,同时可口服一些消炎利胆的药。如果发现胆囊息肉有增大,应手术切除。

  3、如果B超描述息肉为单发、宽基底的,或者息肉大于10mm,都应考虑手术切除。

  4、年龄大于50岁,胆囊息肉恶变增加,也可以考虑手术。

  5、胆囊息肉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应考虑手术切除。

每日健康资讯——共享健康生活

  慈心体检中心具备经验丰富的专家医师、先进的体检设备、数字化体检系统,保证了体检结果权威可靠。

 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调养------现代化体检中心

  超值健康体检享受,花小钱、省大钱!

 ☆温馨提示:马上







































白癜风
怎么治愈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