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儿胆囊生理
1、受精后第5周,肝憩室尾支发育为胆囊和胆囊管。
2、受精后第12周,胆囊腔化,此时理论上超声才可检查胆囊。
3、16~34周胎儿胆囊显示率大于95%。
4、34周后胎儿胆囊显示率略有下降,可能与胆囊收缩有关。
二、显示方法
1.显示胎儿腹围切面后,探头略向胎儿尾侧偏斜即可显示胆囊。
2.正常胆囊长轴呈茄形,横切面类圆形,位于上腹部,脐静脉腹腔段右侧。
3.胆囊与脐静脉腹腔段鉴别困难可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
4.第一次扫查未见胆囊时,应间隔>1小时后再次复查,减少漏诊。
5.最好有两名超声医生确定。
6.寻找困难时,可放大胎儿腹围平面至满屏,仔细于门静脉横干部前方或下方附近寻找。因为胆囊体位置有变异,但胆囊颈位置基本固定于门静脉横干部旁。当胆囊较小时可用此种方法显示。
三、中晚孕期胎儿胆囊未探及的原因
1.孕35周后胎儿胆囊具有明显收缩功能,可能是胆汁排出,胆囊处于收缩状态;
2.超声机器的分辨率低、检查医师的经验不足、胎儿的体位不正、肢体遮挡等等,对于过于细小的胆囊结构不能很好的探查和显示;
3.发育异常,如囊性纤维化、胆道闭锁、胆囊发育不良等。
(胆囊胚胎发育图)
四、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第4W时,前肠末端腹侧壁的上皮增生,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囊状突起,称肝憩室,是肝与胆的始基。肝憩室迅速增大,很快长入原始横隔,其末端膨大,并分为头、尾两支,肝憩室的尾支发育为胆囊和胆囊管。
2.孕12W时肝脏开始分泌胆汁,并且排入胆囊和肠道,如果这一过程出现问题,胆囊将发育不良,仍呈闭锁状态。
3.第7-14W超声可以显示胆囊,此时胆囊呈充满液体的“泪滴”状,大小不同,后来为小“短棒”状。第13W时70%的胎儿能显示胆囊,第15W时99%的胎儿能显示胆囊。
4.孕中晚期时,胆囊呈小椭圆形或者矩形囊样结构,位于脐静脉肝内段段右侧,肝的下缘,靠近肠袢。有学者研究在孕32W早产儿中观察胆囊有收缩功能,因此孕晚期超声显示率降低,可能与胆囊收缩有关。
5.文献报道孕18W到35W胎儿的胆囊容积随孕周增大而增大。
6.孕35W胎儿胆囊容积测值为孕期最大值。
7.孕36W到40W胆囊容积随孕周增长而减小。
五、最佳时期检查
在孕26~34W胎儿畸形的超声筛查中应仔细观察胆囊位置、形态、囊内回声是否正常,发现胎儿胆囊形态异常时,仔细寻找有无合并畸形和其他非整倍体的标识,如果有应建议孕妇行胎儿染色体检查。无合并其他器官畸形时,嘱孕妇不必焦虑与担忧,孕期进行定期随访即可。
六、胎儿胆囊超声表现
囊性无回声区,多数呈梨形,位于右上腹部,与脐静脉呈一锐角,近腹壁但与腹壁不相通,无搏动,囊壁回声较脐静脉的管壁回声强。CDFI可鉴别胆囊和脐静脉。
七、胆囊增大的判定
胆囊增大,是最常见的胎儿胆囊异常。在胎儿腹部横切面获得胆囊最大切面,测量胆囊长径、横径大于相同孕周2倍标准差时,诊断为胆囊增大。
(注意如下图两幅,当胆囊走行弯曲时,胆囊长径为长轴向数值相加。)
八、胎儿胆囊测量
是最常见的胎儿胆囊形态异常,在胎儿胆囊的最长切面上测得其长和宽,探头旋转90度,测量最大横断面直径,根据测得的胆囊长径、横径、面积、周长,对照Moon等测得的胎儿胆囊正常大小参考值范围。
九、胆囊增大风险评估
其意义在于是否合并非整倍体和胆道其他异常。
1、孤立性胆囊增大并不表示预后不良,不增加合并非整倍体和胆道异常的风险。需超声随访。
2、发现胆囊增大时,应仔细寻找有无合并畸形和其他非整倍体指标。如果有应建议进一步行胎儿染色体检查,其预后与畸形严重程度、染色体异常类型有关。
3、有报告胎儿期发现胆囊增大,出生后胆道闭锁的少量病例。
十、诊断胆囊增大标准
胆囊增大是最常见胎儿胆囊异常,诊断标准是在胎儿腹部横切面获得胆囊最大切面后,测量的长和宽或面积,大于同孕周的2倍标准差。
十一、胆囊增大临床意义和预后
其临床意义主要在于是否合并染色体异常,或胆道其他异常。既往的报告认为胆囊增大时,应再仔细寻找是否合并其他异常。已有文献证实单纯胆囊增大胎儿异常率极少,一般预后好,可以观察。合并其他异常时,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几率增高,建议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所以产前检查发现单纯的胎儿胆囊增大,未发现其他畸形,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定期超声复查即可。但合并其他畸形时,须建议孕妇做产前诊断。
曹雁老师主编的超声书籍
妇产科超声笔记元
心血管超声笔记元
盆底超声诊断学元
超声操作指南与报告元
阑尾超声诊断学
请联系